Photo Credit:cliffchen1973CC BY 2.0
中药学可说是中医里头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。据传,上古神农氏曾经遍尝百草,而得知其「温、热、寒、凉」的药性,乃有「神农本草经」的着作传世。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,分上品、中品和下品三品,并认为无毒的称「上品」为「君」,毒性小的称「中品」为「臣」,毒性剧烈的称「下品」为「佐使」。
而到明代,中药名家李时珍所着之「本草纲目」,包罗最为广泛,约记载近2000种中药,约190万字,分为16部(水、火、土、金石、草、谷、菜、果、木、服器、虫、鳞、介、禽、兽、人)60类。每种药物分列释名(确定名称)、集解(叙述产地)、正误(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)、修治(炮製方法)、气味、主治、发明(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)、附方(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)等项。
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,附录61种,共942种,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,共计1095种,佔全部药物总数的58%。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、谷部、菜部、果部、木部五部,又把草部分为山草、芳草、溼草、毒草、蔓草、水草、石草、苔草、杂草等九类。然而,最为广泛的被应用在中药店中的参考书籍,乃是清初汪昂的着作「本草备要」。
「本草备要」大约是记载400多种常用中药材,包括草、木、果、蔬菜、金石水土部……等内容。而其排列的顺序,也以「辈分」顺序排列。例如:「黄耆」为「百药之长」、「甘草」为「百药之国老」、「人蔘」为「百药之王」、「大黄」为「百药之将军」等等。基本上,大部份市售的中药都可以从「本草备要」查询到相关的资讯。
「本草备要」主要以中药之性味、归经、主治、功用、配伍与禁忌等等,来分门别类地介绍每一味中药方的特殊之处,以及其治疗的準则。由于文字浅显易懂,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店与蔘药行也常用来当作参考用书。
传统中药分析药品首重气味与归经,其药性总义上提到:酸属木入肝、苦属火入心、甘属土入脾、辛属金入肺、鹹属水入肾。
酸者,能濇、能收。
苦者,能泻、能燥、能坚。
甘者,能补、能和、能缓。
辛者,能散、能润、能横行。
鹹者,能下、能软坚。淡者,能利窍、能渗泄。
基本上,从「药食同源」的角度看中草药,是一个十分适当的切入角度。开一个好的中药方,与炒一道可口的菜餚一样,有异曲同工之妙!当季的药膳配方,与冬令进补也十分常见,配方人人不同,也各具特色。在许多食疗相关的书籍上,都可以查询得到其配方与成份比例,也可依个人的喜好增减食材和加减调味料配方。
近年来,中医药日益受到全球瞩目与重视。中药的现代化也是时势所趋。从传统的饮片,到现代化的浓缩科学中药,有许多研发单位针对本草单方进行研究其抗癌,或是治疗神经退化症等等相关疾病(详见延伸阅读1与2)。无论是由理论的推导,或是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而得的资料,配合中药化学的相关知识,皆可适切地了解与治疗相关疾病。
中医药学的进步速度很快,在许多国家日益重视中草药的情况之下,对于其药性以及应用上,都投注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资源进行剂型以及相关产品的研製。最为普遍的乃是改变剂型,使其小分子化且好吸收的方式,来让中药有更好的吸收率与达到更有效的治疗。期望有更多对中医药有兴趣的研究学者参与研究。
延伸阅读: